在解放战争期间,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(包括其前身东北野战军、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人民自治军)以其强大的战力和辉煌的战绩著称。而其中,韩先楚这位将领的名气最响,战功最为卓著。他被国民党誉为“旋风司令”,从黄麻起义到海南解放,跨越了三个历史时期且未尝一败。即便是其他名将也有遗憾战役,韩先楚却创造了一个全胜的传奇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在如此众多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不败呢?
韩先楚于1913年出生在湖北红安。14岁时,他便开始靠做竹篾工谋生。1930年,他加入了孝感游击队,那个时候,他或许没有想到,这个来自普通背景的青年,未来将凭借独树镇战役一举成名。1934年冬季,红25军遭到国民党重兵伏击,士兵们在寒冷的雨中忍受饥饿和严寒,甚至连枪栓都冻住了。就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韩先楚手持通讯员的砍刀,带领先锋队发起白刃冲锋,硬生生突破了包围圈。这场战斗后,政委吴焕先感叹:“唯楚有材,先楚为例!”
在冀南抗日战场,韩先楚更是因五次成功的白刃战而声名远扬。面对以拼刺刀著称的日军,他独创了“三三制”近战战术:三个人一组呈三角形站位,一人佯攻,另外两人包抄敌人。这一战术令日军惊呼“八路的刺刀会转弯”,使韩部成为华北战场少数敢与日军拼刺刀且屡战屡胜的部队。
展开剩余71%1946年,韩先楚指挥的新开岭战役震惊了东北战场。当时,国民党精锐25师的纵队司令胡奇才主张撤退,但韩先楚坚决反对。他拍案而起,指出:“现在撤退,烈士的血就白流了!”他迅速调整战术,将全纵队的火炮集中攻击敌军弱点,最终全歼25师,创下了东北战场首个歼灭整师的纪录。林彪收到胜利的捷报后,破例将战例编入了《战术手册》。
1947年四保临江战役中,韩先楚与三纵司令曾克林在战略上有分歧。韩先楚坚持要先消灭敌军的精锐89师。当两种战法报告上报至东野总部后,林彪深夜回电,决定按照韩先楚的方案执行,并由他统一指挥。最终,韩先楚以300余人伤亡的代价,成功歼灭了敌军8000人。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感叹:“旋风所到,片甲不留。”
1950年3月,韩先楚在雷州半岛与中央的指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。当时,他收到“暂缓进攻”的电报,但他坚持认为此时不进攻就错失良机:“等到六月份南风起,木船怎么过海峡?”他立即决定备战,并亲率40军主力强渡琼州海峡。在国民党军舰阻拦时,他命令士兵们利用沙包筑成“土炮台”,用山炮还击。5月1日,海南全境解放。毛泽东听到捷报后,特地致电韩先楚,赞扬他说:“你为共和国保住了一个太阳!”
在东北战场,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曾在日记中写道:“韩部行踪如魅,今日占鞍山,明晨现营口,真是旋风!”即便是接任的卫立煌也直言:“与其说败给林彪,不如说败给韩先楚。”在海南战役中,薛岳指挥部接到韩部登陆的消息时,甚至误判为小规模的骚扰,没想到竟是韩先楚带领大军登岛,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打击。范汉杰被俘后曾问:“贵军是否有专门研究韩战术的教材?”当得知全靠实战总结时,他苦笑道:“难怪我们总是慢半拍——这是把战争刻在骨子里的人。”
韩先楚的警卫员回忆道,将军有三大战场习惯:战前,他必定查看三张地图——敌我态势图、地形剖面图、后勤路线图;战中,他总是随身携带三样物品——望远镜、指北针、作战日记;战后,他必做三件事——总结战术、探望伤员、清点缴获。这样的严谨作风,使他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军时,创造了“夜间穿插、近战歼敌”的经典战术,甚至被西点军校列为研究案例。
1986年,韩先楚因病危重时,拒绝插胃管,他说:“不要搞旧人道主义,让我体面地走。”许世友听闻后含泪说道:“这才是真正的战将,生死都要掌握主动权。”从一名篾匠,到晋升为上将,从大别山到汉江畔,韩先楚用62场全胜战役,完美诠释了“无败战将”的真正含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